康得新虚增资产 涉嫌财务造假
上市三年来,“总资产增长近10倍、股价暴涨9倍、基金宠儿”等一系列光环笼罩在康得新头顶。然而,正是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上市公司背后,却隐藏着涉嫌虚增资产、欺诈发行的灰暗嘴脸。
康得新是2008年北京市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球产能最大的预涂膜产品供应商。自2010年7月上市以来,康得新总资产增长近10倍,至5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营业收入增长逾5倍,至22.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3%;净利润由2009年的4626万元增至2012年的4.23亿元,增长约8倍,年复合增长率110%。
在业绩高增长下,康得新在中小板市场如鱼得水。截至2013年7月,康得新股价(复权后)上涨9倍,市值超过270亿,成功进入沪深300指数。超百家机构进驻,合计持股达1.94亿股。
然而,正是这诸多光环集于一身的康得新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公司在上市前后涉嫌虚增资产、产能与价格,夸大出口收入。
上市前后涉嫌虚增资产过亿
康得新2010年招股书显示,2008年,公司预涂膜生产线3号线和康得工业园房屋建筑物改造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入固定资产,其中预涂膜生产线3号线及其辅助设备转入价值为626.15万元。2009年,公司预涂膜生产线4号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入固定资产,主线及辅助设备转入价值合计412.67万元。即,3号线及4号线主线及辅助设备转入固定资产合计为1038.82万元。
据悉,康得新的两条国产预涂膜生产线采购自江门市辉隆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下称“辉隆塑机”)。辉隆塑机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康得新确实从该公司购买两条生产线。辉隆塑机出具的报价单显示,每条预涂膜生产线为242万元,主线及辅助设备274.5万元。
相比招股书转入固定资产的1038.82万元,康得新在两条国产生产线上涉嫌虚增资产489.82万元(不含技改100万元)。
此外,据媒体报道称康得新位于张家港一期生产基地的5、6号生产线于2009年二季度陆续投产。招股书显示,5、6号生产线加分切机原值合计2433万元,加上配套设备681.5万元(招股书显示,4条生产线的配套设备合计1363万元),则5、6号两条生产线的原值约为3114.5万元。
然而,招股书却显示,张家港生产基地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价值为14421.14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为8729.36万元,机器设备为5691.78万元。
截至2009年年底,张家港生产基地最主要的生产线即为5、6号生产线,其原值不超过3114.5万元,即使加上一些辅助设备,与转入固定资产的5691.78万元仍相差巨大,康得新也未在招股书进一步予以披露,涉嫌虚增资产2477万元。
除此之外,张家港一期生产基地厂房在2009年转为固定资产,招股书显示,该厂房面积约为2.35万平米,其转固价值达8729.36万元,如此算来每平米厂房造价高达3714元。
多家当地建筑公司表示,2009年张家港的厂房(土建部分,不包含设备)最高造价不超过1800元/平米(税前)。照此计算,2.35万平米厂房造价仅为4230万元,相比8729.36万元的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康得新涉嫌虚增固定资产4503万元。
综上,在上市前,康得新涉嫌虚增资产约7400万元。而上市后,康得新在部分资产的处理上仍存在疑问,涉嫌虚增资产可能过亿元。
2011年年报中,康得新表示,张家港募投项目土建如期竣工,新建厂房1.5万平米,即公司所称的张家港二期。
同时,张家港规划建设局网站也显示,康得新的二期房屋建筑物包括辅助生活中心、倒班房、化学品库、预涂膜库、垃圾房,面积合计1.5万平米。
根据康得新2011年年报,张家港二期房屋建筑物投资金额达7026万元。照此计算,则每平方米造价达到4684元。
但经多家建筑公司工程师估算,2011年张家港1.5万平米的房屋建筑物建设成本约在2250万元左右。康得新在张家港二期上涉嫌虚增资产4776万元。
此外,康得新2012年半年报显示,其预付宁大钢构有限公司(下称“宁大钢构”)工程款1.13亿元。而宁大钢构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确实是有做康得新的张家港公司工程项目,但合计金额并不超过5000万元,不可能过亿元。照此,康得新在宁大钢构一个客户的预付账款上就涉嫌虚增资产6300万元。
产能和价格虚高
康得新招股书披露,IPO募资用于张家港年产预涂膜1.8万吨(4条生产线)项目。2010年年报中,公司表示于当年11月将原计划购置美国产和中国台湾产生产线各两条,变更为购置4条美国Davis-Standard公司450米/分钟的高速生产线,产能提高50%,达2.4万吨。即每条生产线的产能升至6000吨/年。
相比之下,2009年康得新在张家港一期生产基地的5、6号进口生产线投产,产能仅为3000吨/年。为何仅时隔一年,进口生产线的产能就实现翻倍?
Davis-Standard公司北京销售部工作人员表示,康得新的6条进口生产线(外加张家港一期生产基地的5、6号)均来自该公司,产能均为3000吨/年(300米/分钟)。当记者问及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生产线的产能时,上述销售人员表示,想扩大产能只有多加生产线。
与此同时,康得新的两条国产生产线产能也可能与实际状况不符。招股书显示,康得新的两条国产生产线产能为1800吨/年。但上述生产线制造商辉隆塑机负责人表示,单条生产线产能很难达到1800吨/年。该人士表示,国产生产线每天大概生产4吨,在不停产检修的情况下每年产能也仅1460吨。
康得新在2012年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完成4条预涂膜生产线的安装及调试,并于2012年一季度相继投产,形成10条生产线的产能,年产能达到4.4万吨,成为全球预涂膜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
然而,按照上述国内外预涂膜生产线制造商给出的产能数字计算,康得新的10条生产线产能达不到4.4万吨/年,甚至还不足3吨/年。
除了产能外,康得新预涂膜价格也可能存在虚高。
2010-2012年,康得新预涂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3亿元、6.59亿元、10.0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4%。
2012年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2010-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预涂膜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2.31万/吨、3.31万/吨、3.22万/吨。
然而,康得新北京的销售人员却透露,公司的预涂膜价格在2011年相对较高,但也不超过3万元/吨(按2.9万元/吨计算),2012下调了单价,直到现在(2013年6月)单价维持在2.75万元/吨(根据公司报价单计算)。如此算来,在2011-2012年,康得新预涂膜单价分别虚高4100元/吨、4700元/吨。
美国出口业务存疑
在出口业务中,康得新除了隐瞒与Kangdexin Europe的关联关系外,其出口美国的预涂膜数据也存在较大疑问。
康得新招股书显示,2007年公司销售到国外的预涂膜为7818.97万元,毛利率达到27.61%,远高于11.43%的内销毛利率。其中,外销到美国的预涂膜为2867.83万元,按照招股书中约2.2万元/吨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口数量为1258吨。
资深贸易情报服务机构zepol的数据显示,康得新2007年出口到美国预涂膜的数量为1487吨,与1258吨相差不大。
招股书还显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国的预涂膜分别为4510.34万元、3045.72万元,当年其产品平均单价分别约为2.6万元/吨、2.1万元/吨,照此计算,数量分别约为1735吨、1450吨。彼时,美国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康得新出口美国预涂膜业务虽有所下滑,但似乎并不明显。
然而,zepol的数据却显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国的预涂膜数量分别仅为995吨、111吨,与按照招股书计算出的出口数量相差甚远。
康得新海外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印度COSMO公司也从侧面提供了佐证。COSMO公司在2009年5月份收购了预涂膜技术的发明者——美国GBC公司的工业印刷市场的预涂膜生产业务。2009年底,COSMO公司表示,由于欧洲和北美需求(金融危机)不足,GBC的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关闭了7条生产线,欧洲和北美预涂膜市场出现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