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整体上市加速 未来或将面临整合之考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新一轮国资整合拉开了大幕。
随着隧道股份的复牌,在2011年初停牌的5家公司上海汽车(600104.SH)、华域汽车(600741.SH)、上海建工(600170.SH)、交运股份(600676.SH)和隧道股份已经全部公布重组方案。
密集重组方案的公布也显示了上海国资委推动改革的决心。
而就在2011年1月12日召开的 2011年上海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系统90%的产业集团要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将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稳定在6%以上。而到今年年底,上海经营性国资资本证券化率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35%左右,整体上市集团家数达到3家。
毫无疑问这是个历史性的规模。
天时地利
借力奥运会、开办世博会,未来迪士尼的“安家落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上海商贸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重组只是途径,整合才是目标。按照过往经验来看,上海国资委重组的大思路是全方位、开放式重组,注重注入优质资产。
具体可归结为四种,一是集团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或者实现整体上市;经典案例有上港集团(600018.SH)、老凤祥(600612.SH)、上海建工(600170.SH)的整合。二是集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使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有更明确的分工;如上实医药、上海医药(601607.SH)及中西药业的整合。三是集团剥离非主业资产,做大做强核心主业相关资产,如久事集团以及巴士股份的整合。四是控股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如东方航空(600115.SH)吸收合并ST上航、友谊股份(600827.SH)吸收百联股份(600631.SH)。
继3月底虹桥商务区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后,投资总额超过120亿元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于4月2日签约落户临港产业区,4月8日,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项目终于破土动工,首期项目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开园。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则是上海极力避免经济转型期产业“空心化”的重要举措,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勾勒。
4月2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临港产业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会”签约仪式上,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徐工工程机械、中船柴油机配套园、三一能源重工、映瑞光电二期等24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户临港产业区。
上述项目涉及航空配套、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精密机床、LED芯片、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20亿元。《上海临港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具体目标显示:预计到2015年末,临港产业区将实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亿~800亿元,新增引进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1500亿元。
届时,临港产业区将基本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临港产业区也将成为未来上海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作为上海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之一,至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产值规模预计超过1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
然而蓝图自然美妙,但付诸于行动后往往荆棘遍布。
产业布局分散面临整合之考
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已被写入官方文件,成为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思路。对于上海国资而言,整体上市,整合这么多资产,在实际操作上难度可想而知。
有媒体统计,上海国资系统在过去五年内进行过各种注资重组的上市公司有40多家。仅2010年,就有上海建工、锦江股份等10家企业基本完成整体和核心资产上市,现金融资556亿元,资产注入169亿元。另有上港集团、上海医药等12家企业进入审批程序。上海市市属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也从年初的25.4%提高到30.5%。
目前上海国资具有直接控制力的72家上市公司,无论EPS的均值,还是历年ROE的平均水平,都大幅低于A股平均水平。这背后的原因是,上海国资布局过散、国资流动不畅、产业跨度较大、管理链条过长,场外仍有大量优质资产尚未注入。
有数据显示,48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近11%的资产分散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集团相互持股现象严重,层级分布复杂。
“大集团、小上市公司”是上海国资系统显著的特征。而这些都导致了整体上市的难度远比此前的资产注入要大。另外,整体上市比如会牵涉到不良资产消化和人员安置等诸多实际问题。比如,集团整体上市后,谁来持股?对此问题,业界亦有多种考虑。
上海国资委宣传处处长程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此沉默缄言。
目前国资委在持股操作上有三种模式:国资委通过集团公司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通过类似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和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这样的资产管理平台,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直接持股。
当前普遍采用的是第一种。此种持股模式也是普遍遭致诟病的一种模式。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表示:“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实际上都是鸡肋,有很多不良资产,既不需要进行披露,也没有人来监督。”
机构资金提前潜伏
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将进入规模性操作阶段,上海国资重组概念再成为股票市场最值得发掘的投资板块,而众多机构已提前进场。
据上海建工2009年一季报披露,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全部为机构,合计持有3636万股。多只基金新进。除社保基金106组合和中国人寿保险资金外,其余8只全部为公募基金,并且7只为新进机构。
其实,不仅是上海建工,上海本地股在A股的整体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自2009年,在迪斯尼、大浦东、世博会等题材炒作之下,上海板块已获得了一波波推涨。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板块整体涨幅已超过100%,高出同期上证综指涨幅近30个百分点。不过,上海国企整合的资产注入仍令众多基金难掩热情,2009年中报显示,全部A股基金中有30%的基金不同程度持有上海本地股,其中10余只股票基金持有比例超过了20%。
与众多公募价值偏好相同,私募身影也频繁看好重组整合。年报的披露越来越密集,私募重仓股成为了市场上关注的焦点,众多私募明星频频现身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如泽熙投资、新价值、慧安投资等不断曝光,成为市场瞩目的对象。
与其他题材炒作不同,这次,上海国资整合“真金白银”的资产注入让人备受期待。
随着隧道股份的复牌,在2011年初停牌的5家公司上海汽车(600104.SH)、华域汽车(600741.SH)、上海建工(600170.SH)、交运股份(600676.SH)和隧道股份已经全部公布重组方案。
密集重组方案的公布也显示了上海国资委推动改革的决心。
而就在2011年1月12日召开的 2011年上海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系统90%的产业集团要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将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稳定在6%以上。而到今年年底,上海经营性国资资本证券化率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35%左右,整体上市集团家数达到3家。
毫无疑问这是个历史性的规模。
天时地利
借力奥运会、开办世博会,未来迪士尼的“安家落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上海商贸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重组只是途径,整合才是目标。按照过往经验来看,上海国资委重组的大思路是全方位、开放式重组,注重注入优质资产。
具体可归结为四种,一是集团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或者实现整体上市;经典案例有上港集团(600018.SH)、老凤祥(600612.SH)、上海建工(600170.SH)的整合。二是集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使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有更明确的分工;如上实医药、上海医药(601607.SH)及中西药业的整合。三是集团剥离非主业资产,做大做强核心主业相关资产,如久事集团以及巴士股份的整合。四是控股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如东方航空(600115.SH)吸收合并ST上航、友谊股份(600827.SH)吸收百联股份(600631.SH)。
继3月底虹桥商务区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后,投资总额超过120亿元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于4月2日签约落户临港产业区,4月8日,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项目终于破土动工,首期项目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开园。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则是上海极力避免经济转型期产业“空心化”的重要举措,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勾勒。
4月2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临港产业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会”签约仪式上,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徐工工程机械、中船柴油机配套园、三一能源重工、映瑞光电二期等24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户临港产业区。
上述项目涉及航空配套、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精密机床、LED芯片、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20亿元。《上海临港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具体目标显示:预计到2015年末,临港产业区将实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亿~800亿元,新增引进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1500亿元。
届时,临港产业区将基本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临港产业区也将成为未来上海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作为上海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之一,至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产值规模预计超过1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
然而蓝图自然美妙,但付诸于行动后往往荆棘遍布。
产业布局分散面临整合之考
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已被写入官方文件,成为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思路。对于上海国资而言,整体上市,整合这么多资产,在实际操作上难度可想而知。
有媒体统计,上海国资系统在过去五年内进行过各种注资重组的上市公司有40多家。仅2010年,就有上海建工、锦江股份等10家企业基本完成整体和核心资产上市,现金融资556亿元,资产注入169亿元。另有上港集团、上海医药等12家企业进入审批程序。上海市市属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也从年初的25.4%提高到30.5%。
目前上海国资具有直接控制力的72家上市公司,无论EPS的均值,还是历年ROE的平均水平,都大幅低于A股平均水平。这背后的原因是,上海国资布局过散、国资流动不畅、产业跨度较大、管理链条过长,场外仍有大量优质资产尚未注入。
有数据显示,48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近11%的资产分散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集团相互持股现象严重,层级分布复杂。
“大集团、小上市公司”是上海国资系统显著的特征。而这些都导致了整体上市的难度远比此前的资产注入要大。另外,整体上市比如会牵涉到不良资产消化和人员安置等诸多实际问题。比如,集团整体上市后,谁来持股?对此问题,业界亦有多种考虑。
上海国资委宣传处处长程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此沉默缄言。
目前国资委在持股操作上有三种模式:国资委通过集团公司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通过类似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和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这样的资产管理平台,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直接持股。
当前普遍采用的是第一种。此种持股模式也是普遍遭致诟病的一种模式。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表示:“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实际上都是鸡肋,有很多不良资产,既不需要进行披露,也没有人来监督。”
机构资金提前潜伏
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将进入规模性操作阶段,上海国资重组概念再成为股票市场最值得发掘的投资板块,而众多机构已提前进场。
据上海建工2009年一季报披露,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全部为机构,合计持有3636万股。多只基金新进。除社保基金106组合和中国人寿保险资金外,其余8只全部为公募基金,并且7只为新进机构。
其实,不仅是上海建工,上海本地股在A股的整体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自2009年,在迪斯尼、大浦东、世博会等题材炒作之下,上海板块已获得了一波波推涨。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板块整体涨幅已超过100%,高出同期上证综指涨幅近30个百分点。不过,上海国企整合的资产注入仍令众多基金难掩热情,2009年中报显示,全部A股基金中有30%的基金不同程度持有上海本地股,其中10余只股票基金持有比例超过了20%。
与众多公募价值偏好相同,私募身影也频繁看好重组整合。年报的披露越来越密集,私募重仓股成为了市场上关注的焦点,众多私募明星频频现身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如泽熙投资、新价值、慧安投资等不断曝光,成为市场瞩目的对象。
与其他题材炒作不同,这次,上海国资整合“真金白银”的资产注入让人备受期待。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